close

關於三坑老街

說到三坑的發展,就要從清朝的時候中國人民大量渡海來台開始說起。由於地理環境的便利,因此渡海到台灣的人以福建的泉州、漳州還有同安人最多(現稱閩南人),而第二名的就是來自於廣東的粵籍人(現在的客家人)。而桃園,在當時則是閩人與粵人都有。人不親土親,從相同地方來的人民自然會居住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桃園南粵北閩的族群分布。也因此,南桃園的許多地名都和客家人有關係。

在客家文化中,河流流過的地方多以河溪坑壢來稱呼。水流大而穩定者叫做河,其次稱為溪,再小者稱為坑,最小者稱為壢。而從地圖上可以看到,三坑這個聚落位於大漢溪旁邊,過去曾有三條小小的溪流:蔗蔀坑、鴨母坑、以及火劫尾坑流入大漢溪。而這也就是三坑地名的由來。

三坑老街(12).jpg

而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到,現在的三坑,位於大漢溪旁邊的河階台地上。但其實過去三坑這個聚落離大漢溪並沒有那麼遠。位於溪旁的聚落,常常因為來往的船運,享有水利之便。因此過去的三坑,其實是南桃園重要的貨物轉運站,也因此,三坑老街有著「龍潭第一街」的稱呼。然而,好景不常,隨著桃園大圳的興起以及石門水庫的設立,大漢溪的水位降低,原本發達的河運漸漸消失。再加上鐵路及公路的開通,使得三坑這個聚落漸漸失去了往日繁榮的景象。

三坑老街(3).JPG

三坑老街(4).JPG

然而,雖然三坑聚落已不像往日般繁榮,但漫步老街,彷彿可以感覺到時光如凍結一般。走進三坑老街,第一個看到的就是黑白洗。這個黑白洗,原本是三坑居民清洗衣服、洗菜、甚至洗尿桶的地方。牆上還有一段標語:「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

三坑老街(1).JPG

三坑老街(2).JPG

再走進老街,可以發現這條老街雖然不長,但中間竟然有三個彎,且呈現外窄內寬。這樣的設計,可能是由於當時械鬥頻繁,外窄內寬的街道便於防禦,而中間的彎可以讓人無法一窺村子的內部,以達到嚇阻敵人的效果。

三坑老街(6).JPG

而現在的老街,已經沒有所謂的敵人,反而是有許多的遊客租了自行車在老街以及附近的鐵馬道悠遊。然而老街兩旁,仍然有許多見證老街興衰的老店、客棧以及一些特色客家小吃。

三坑老街(5).JPG

三坑老街(7).JPG

三坑老街(8).JPG

三坑老街(11).JPG

再向內走,就可以看到永福宮,以及永福宮旁的三坑時光隧道。這個時光隧道是以一面舊牆整理而成。牆的一面有一些三坑的歷史簡介,另一面則是三坑的觀光簡介,以及簡單的客語教學(但這客語教學感覺很久沒更新了...)。

三坑老街(14).JPG

三坑老街(15).JPG

關於永福宮

永福宮位於老街底,是三坑居民的信仰中心。最一開始的永福宮,祭祀的是客家人常祭拜的三山國王。然而由於再稍往大漢溪下游,便是漳州人居住的大溪,因此兩地的宗教漸漸互相影響。由大溪的仁和宮請來了開漳聖王的分靈,之後更陸陸續續祭祀三官大帝,觀音娘娘,文昌帝君等神明。漸漸演變成現在主祀三官大帝,陪祀三山國王、開漳聖王等神明的方式。而關於永福宮的開漳聖王,還有一個傳說。在日治時期的時候,由於皇民化運動,日本政府希望台灣民眾不要再繼續拜傳統的神佛,而改拜日本的神佛,因此當時原本永福宮內的神祇們都被收在台北帝國大學以及附近的齋明寺當中。而當日本戰敗,結束台灣統治後,居民們要把開漳聖王請回永福宮時,開漳聖王的轎子一路飛奔進廟,並以轎棍撞開日本神佛,彷彿要要回自己的位置一樣。(但看到這裡不免疑惑,神轎不也是人抬的嗎....)

永福宮(1).JPG

永福宮(4).JPG

而這永福宮不僅是精神上的中心,在建築上也有其特色。第一是廟門口的十二孝柱。傳統廟宇的柱子以龍柱為多,而這永福宮的十二孝柱,充分地傳達了這個信仰中心對於「孝」的教化功能。第二是進入廟後看到的花鳥柱,這花鳥柱雕刻的是喜鵲和梅花,作為喜上眉梢的諧音,也有討個喜氣的意味。第三則是在正殿的八角龍柱,龍柱的雕刻細緻,也是不可多得的工藝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廟內的雀替、員光、壁堵上的雕刻等,都是台灣廟宇精巧工藝展現的地方。

永福宮(7).JPG

永福宮(3).JPG

 

永福宮(6).JPG

 

 

永福宮(5).JPG

永福宮(8).JPG

在永福宮內,更有祈龜的習俗。這個習俗原本是來自於祈求柑橘討吉利,今年借一個柑橘,明年就還一個甚至更多個柑橘來還願。後來習俗漸漸擴大,變成祈求福龜的活動。可以看到桌上擺了許多大小不同的龜粿,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買不同大小的粿回去分給大家,祈求大家平安吉祥。

永福宮(2).JPG

關於青錢第

沿著老街再往內走,浮現眼前的是大片的農田,以及一棟位於農田中央的三合院古厝,青錢第。青錢第古厝的主人是張姓人家,根據族譜,據說可以推到唐朝著名詩人張九齡。而青錢第的名稱來源,據說是由於張姓人家的祖先原本是經商的,有段時間發生了飢荒,於是張姓人家的祖先就自己發行了青錢作為賑災用。皇帝為了要獎勵他這樣的善行,就賜給了他青錢第的稱號。

青錢第(1).JPG

青錢第是一個客家的三合院,由正身以及左右兩側的護龍組成。其中右側有兩個護龍。但奇怪的是這兩個護龍的馬背形狀不同,不知是否建造時間不同或有甚麼特殊原因。青錢第從建造的1895年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政府原本有意想將它納入古蹟,但因為納入古蹟之後,屋主就無法自行修繕更動,頗為不便,因此青錢第現在的屋主並沒有同意將他納入古蹟,也因此目前青錢第還是屬於私人土地,無法進入參觀,只能在鐵柵門外遙望門口青錢第的牌匾,遙想過去。

青錢第(2).JPG

青錢第(3).JPG

「食」在三坑

而在三坑老街,也有許多充滿傳統特色的客家小吃。短短的一條老街,小吃店可說是櫛比鱗次,很能夠滿足遊客的胃。

阿香菜包
阿香菜包賣的是客家菜包,除此之外還有客家肉粽、草仔粿等客家傳統小吃。客家菜包和一般常見的菜包不同。常見的菜包外皮是以麵粉加水製成,內餡則多以豆芽、高麗菜、韭菜等組成。而客家菜包的外皮則是以糯米製成的,也因此看起來特別Q彈以及晶瑩剔透;而內餡則常包蘿蔔絲。阿香菜包賣的是傳統客家菜包,菜包雖不大,但Q談的外皮,搭配上夠味的蘿蔔絲內餡,也可打打牙祭。

三坑老街(9).JPG

三坑老街(13).JPG

阿秋姨牛汶水
牛汶水也是客家傳統的小吃,指的就是客家麻糬。客家麻糬又稱作粢粑。傳統的台灣麻糬是由糯米粉加水煮成,而客家麻糬則是直接把糯米打成漿,蒸熟之後,再搥打以增加黏度。捶打好的糯米團分成小段,捏成圓扁形並在中間壓一個凹洞,就是客家麻糬的原型。丟入水中煮沸後,加入黑糖薑汁、花生粒或是芝麻粒,就是所謂的牛汶水。牛汶水的名稱是由於浮在碗中的米麻糬前後突起,中央凹下去的形狀很像牛泡在水中時,只露出頭與背的形狀,故稱牛汶水。阿秋ˊ姨牛汶水就在阿香菜包的隔壁,然而這次到三坑老街時,不知為何似乎沒有營業,所以無法一嘗這特色小吃的滋味。

三坑老街(10).JPG

《三坑老街》
地點:325桃園市龍潭區三坑子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但請注意店家營業時間


檢視較大的地圖

《永福宮》
地點:沒有找到確切地址,但在三坑老街走到底處


檢視較大的地圖

《青錢第古厝》
地點:沒有找到確切地址,但在三坑老街走到底處
開放時間:私人土地不開放


檢視較大的地圖

《阿香菜包》
地點:325桃園市龍潭區三坑老街43號
電話:(03) 471-2559
營業時間:似乎是周三到周日 0800-1800 (周一、周二公休)
---
價格:●○○○○ (有點忘記價格了,不過似乎是30還是35的樣子....)
食物:●●●○○ (客家菜包的特色,雖大小無法填飽肚子但值得一試)
服務:●●○○○ (一般攤販的服務)
CP值:●●●○○ (是個值得嘗試一兩個的小吃)


檢視較大的地圖

《阿秋姨牛汶水》
地點:325桃園市龍潭區三坑村5鄰83號
電話:(03) 471-2131
營業時間:週六日 0800-1800
---
價格:尚未品嘗
食物:尚未品嘗
服務:尚未品嘗
CP值:尚未品嘗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安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