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溪橋

「懸崖之半,有鐵線長橋,凌跨於兩岸之間夕陽斜照到碧水之上,一抹長虹橫臥於煙波之中,淳淳然欲動之概,是謂飛橋臥波。」 -----崁津吟社,大溪八景

大溪橋(8).JPG

以上這段文字,是日治時期,由大溪仕紳組成的「崁津吟社」,對於大溪鐵線橋的描繪。大嵙崁溪(今大漢溪)從新竹尖石鄉的源頭,一路經桃園復興區、龍潭區,多有改道。在流經了大溪區時,把大西區攔腰分隔成河東與河西兩塊台地。

清朝時候的人們(當時多為漳州人),多以渡船來聯繫河東與河西。偶爾也會出現由浮船加上木板的浮舟橋,或是由竹籠與石頭堆疊而成的蛇籠橋。然而這種橋每遇颱風,橋梁便會沖毀,而湍急的溪水也使得渡河的人們險象環生。兩岸的交通常常因而阻絕,很不方便。

為了解決這種好討厭的感覺,因此,在昭和五年(1930年),在大溪郡守主導之下,集合了民眾的募資,以及官方的補助,開始興建「大溪鐵線橋」。這座眾人引頸期盼的鋼索吊橋,終於在昭和九年(1934年)完工。當時完工的鐵線橋,全長280公尺,是雙孔鋼索吊橋的形式。橋面上鋪設了當時普遍的交通工具:輕便台車的軌道,以提供台車往來。另外,隨著汽車的增加,大溪橋作為陸路連接的角色更加重要。在大溪橋的加持下,大溪一帶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

然而,時間不只是女人最大的敵人,也是建築最大的敵人。這座當時潮潮的大溪橋,也敵不過歲月的考驗。到了1961年時,這座雙孔鋼索吊橋,已經不堪使用。因此當時的台灣省公路局,將其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橋,長度依然是280公尺,為台三線中的橋樑之一。

然而,幸運女神並沒有向改建過後的大溪橋招手,就在兩年後(1963年),超級強烈颱風葛樂禮襲台,為全台灣帶來巨大的災情。當時大屯山一帶、淡水河上游的大漢溪,以及阿里山地區雨量超過1000公釐。北部巨大的降雨量,讓整個台北盆地變成台北湖,許多地方淹水達一層樓高,更造成224人死亡。大漢溪巨大的降雨量,也造成大溪橋靠粟子園一帶(大溪老街對岸)的引道和橋台被沖毀。其後雖增加兩個橋墩將橋修復,然而大溪橋的結構仍多次出現問題。

葛樂禮颱風.png

葛樂禮颱風時,台北淹水狀況 (圖片來源:中央社,取自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1986年,武嶺橋和第二外環道完成。新落成的武嶺橋,橋樑結構較大溪橋穩固許多,因此大溪橋的交通功能逐漸被武嶺橋取代,台三線改由武嶺橋經過。更不幸的是,1996年,強烈颱風賀伯侵襲,這個當年最強的颱風,彷彿是葛樂禮颱風的加強版,一樣在全台帶來巨量的豪雨。這個颱風,也使大溪橋的橋墩地基嚴重裸露,且橋面出現裂縫。因此台灣省公路局再次將大溪橋橋墩重建。然而,年事已高,又經歷過兩次重病及手術的大溪橋,已無法再承擔陸路運輸的重擔,自此逐漸退場。

然而,正所謂上天為你關了一道門,必會為你開一扇窗。大溪橋也找到了自己的一扇窗。正是賀伯颱風襲台的1996年,大溪被文建會選為「社區總體營造輔導社區」,並成立了「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整個大溪的社區營造如火如荼的進行。而目光也落在了這座曾風光一時的大溪橋身上。西元2001年,大溪橋重獲新生,在區公所與公路局的規劃下,將大溪橋重建為長330公尺,有13跟橋墩的鋼筋混凝土橋。

 

大溪橋(2).JPG

從中正公園向下望,便可看到橫跨大漢溪兩頭的大溪橋,兩側以鋼索懸吊。搭乘透明景觀電梯或是走下樓梯,便可抵達大溪橋的入口。在入口旁,更有一幅畫,畫上標示了大溪的各個重要景點。在畫上也可看到當初聯絡大嵙崁溪兩岸的碼頭遺址,以及由碼頭通往大溪街區的碼頭古道以及大慶洞口。

大溪橋(1).JPG

大溪橋(9).JPG

大溪橋的入口,是復古的拱門造型加上半圓雕花屋頂,橋面由紅磚瓷瓦拼貼而成,並有灰白雕花裝飾。整體呈現與大溪老街相呼應的巴洛克式風格。橋上有座位可以讓遊客休息,也有街頭藝人表演。當夕陽西下後,橋上的燈光裝飾更加有異國情調,也獲得了情人橋的稱呼。

大溪橋(4).JPG

大溪橋(5).JPG

大溪橋(7).JPG

在大溪橋的左右,各有崁津大橋以及武陵橋相伴。天氣好時,往大漢溪上游可眺望石門水庫,而往下游可看見觀音山。吊橋、溪谷、遠山、夕陽,當初存於崁津吟社詩句中的飛橋臥波,終於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前。

大溪橋(3).JPG

大溪橋(6).JPG

-----

《大溪橋》
地址:335 桃園市大溪區大溪橋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點燈時間:周六、日1700-2100,特殊點燈時間以大溪鎮公所公布為主)
推薦指數:●●●○○ (可遊大溪老街時,順遊大溪橋)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安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