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回善寺

談到台灣的寺廟,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印象便是人聲鼎沸,煙霧繚繞。廟頂剪黏、泥塑等脊飾爭奇鬥豔,廟門口龍柱、石獅等雕刻活靈活現。走入廟殿,大小神祇一字排開,信徒手拿好幾炷香,依照參拜路線一個蘿蔔一個坑的上香。誠心祭拜後許願擲筊,求取籤詩。最後坐在人潮往來雜沓的廟前廣場,吃點廟口的小吃,結束這整套的參拜行程。然而,在楊梅的路邊,有著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古寺,與我們腦海中對於寺廟的印象極為不同,那就是回善寺。

回善寺(1).JPG

回善寺坐落於楊梅區的環東路上。原名叫做麟鳳宮,是因為坐落於鳳凰山和麒麟山腳下。鳳凰山指的就是如今店子湖台地,這個台地被老坑溪切割成東西兩半,東半部被當地人叫做鳳凰山。而麒麟山,則是一個小丘陵,目前在地圖上已經不知所蹤。另外,當初二重溪恰好從回善寺旁流過,但如今的二重溪在地圖上卻硬生生斷成兩截,寺旁已沒有過去那般溪水淙淙的景象了。但若翻閱1900年日治時期的街庄圖,可以發現回善寺的確是坐落於當時的二重溪庄內。

回善寺建於西元1900年(清光緒26年,日本明治33年),原本供奉的是關聖帝君,因此也有另一名稱為聖帝廟。然而,從1937年開始,日本對台灣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要求台灣人學日語、住日式房子、穿和服,希望把台灣人教化成服從日本天皇的「皇民」,因此也禁止台灣人膜拜傳統神佛,改拜日本神佛,因此回善寺的關聖帝君就被移置台大(當時為台北帝國大學)附近的螢橋倉庫中。當時寺廟的住持還請人關說,才使得寺廟逃過被毀壞的命運,也在那時,麟鳳宮才被改名為回善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結束統治後,信徒將關聖帝君以及釋迦牟尼佛請回回善寺,自此回善寺成為佛道合一的寺廟。

回善寺的大門口,有題有回善寺字樣的紀念石碑。碑上寫著「開山祖師,雪滿,吳新蘭建寺壹百周年紀念」。這吳新蘭就是當初建造回善寺的信徒。而站在回善寺大門向內望,可以看到一充滿禪意的庭院。釋迦牟尼佛像就立於庭院正中間,手結下品下生印,莊嚴慈祥。庭院周圍,綠草芬芳,並有數棵八重櫻圍繞。這次到訪時只開了一株,然而粉紅色的櫻花在青綠色庭園以及藍色天空下,更顯嬌嫩欲滴。

回善寺(3).JPG

回善寺(4).JPG

回善寺(6).JPG

回善寺(5).JPG

再往內,便可見到回善寺的正殿。正殿屋脊採燕尾脊形式,但並沒有像其他傳統寺廟一樣大張旗鼓的脊飾。向內望去,可以一眼望穿簡樸典雅的正殿,看到供奉的主神,釋迦牟尼佛像。

回善寺(7).JPG

回善寺(16).JPG

回善寺(8).JPG

門口石獅子雕刻活靈活現,按照慣例,右側母獅腳下有一隻小獅子。

回善寺(9).JPG

而門口龍柱雕刻更是精巧。龍蟠於石柱,中間錯縱複雜的鏤空,難以想像這竟是有著百年歷史的石柱。不禁讚嘆當時工藝之純熟。

回善寺(10).JPG

兩側壁堵則較為簡潔。只有身堵有簡雅的龍虎雕刻,也反映了這回善寺並無經過多次大張旗鼓的翻修,而是維持百年前古樸的樣貌,潔身自愛至今。

回善寺(14).JPG

走進正殿,正中央的主神正是釋迦牟尼佛,兩旁陪祀著觀音菩薩、彌勒佛、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左偏殿祭祀著關聖帝君、周倉、關平、灶神及呂洞賓。右偏殿則祭祀著財神、文昌帝君、註生娘娘、媽祖、土地公等常見的神祇。

回善寺(11).JPG

由正殿內向外望,釋迦牟尼像的背影靜靜的看著來往的車輛,似乎也默默地保佑著這一輛輛呼嘯而過的車一路平安。

回善寺(13).JPG

寺內櫻花只初開,便有如此美景,想必到了櫻花滿開的時分,漫步於百年古剎旁,看整園櫻花展露顏色,一定是能洗去平日庸庸碌碌忙於生活的一番疲憊。

 

《回善寺》
地點:326桃園縣楊梅區中山里2鄰環東路116號
電話:(03) 478-2450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每月農曆13日消災祈福法會)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安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