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白沙岬燈塔

白沙岬燈塔,是目前台灣第二高的燈塔(最高的是鵝鑾鼻燈塔),過去也曾是台灣最西邊的燈塔(現在最西邊的燈塔已經變成台中港的燈塔)。從地圖上來看,可以看到台灣西北的海岸線硬生生的在桃園觀音向外凸出一塊。由於此地是基隆、淡水南行的船隻必經之路,因此這向外凸出的海岸線常會造成船隻擱淺。因此,在西元1901年(明治34年)興建了這座白沙岬燈塔,至今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也是目前保存的最完整的日治初期燈塔。

白沙岬燈塔(10).jpg

白沙岬燈塔(3).JPG

由於被google地圖誤導的緣故,我是從中興路的小橋進入,還找不到停車場。後來才發現原來大門口是從光明路那側進入,停車場也在那一側。然而卻也因錯陽差的欣賞到這跨越觀音溪的小橋。

白沙岬燈塔(1).JPG

在小橋旁,就是鐘塔廣場。雪白的牆壁以及吊鐘,搭配上斜灑而下的陽光。拍照起來想必有一番浪漫的感覺。而附近觀音溪的流水以及小橋,更增添了幾分童話般的夢幻感,也因此,這邊也是許多人拍婚紗照的選項之一。

白沙岬燈塔(2).JPG

跨過小橋,可看到叉路。一條通往燈塔廣場,一條通往北區觀景台以及燈塔。向北區觀景台走去,就可以看到這聳立於園區中的燈塔。而這園區當中,不僅僅只有燈塔本身,還有百年的苦楝樹、防空洞、碉堡以及剛剛提到的燈塔廣場。

燈塔四周以白色牆壁圍繞。圍牆內有日治時期的燈塔。平時可入內參觀,但每逢週一休館(結果我就是週一去的...被拒於門外...)。白沙岬燈塔的建造方式和台灣多數其他燈塔不同。大部分的燈塔是以鑄鐵建成,而這鑄鐵是從國外進口,進口時零件已鑄造好,運送至燈塔預定地後就地組裝而成。

而白沙岬燈塔則是以紅磚及石頭建造的。燈塔可分為塔基、塔身以及塔頂三個部分,共五層樓高。塔基是以士林開採的石材建成。塔身是以雙層紅磚石構成的耐震構造,並以糯米、黑糖、石灰等混合物黏合。而上層則是以大塊的石材做成托架,以承托鑄鐵塔頂。塔內則有鑄鐵螺旋梯可通到三樓,四樓有法國製的燈具機械設備。整個燈塔的總高度為28.34公尺,而從海平面至燈火中心則高達36.6公尺。

白沙岬燈塔(6).JPG

燈塔旁有木頭搭建而成的平台以及桌椅,可稍作休息。更有一棵百年的苦楝樹。苦楝樹特性耐海風,因此常常被用作海岸防風林。除此之外,苦楝樹在四季更有不同的風情。春天的翠綠青葉淡紫花朵、夏天的枝葉成蔭及青綠果實、秋天的紛飛黃葉與褐黃果實、冬天的嶙峋枝幹,可說是四季皆宜欣賞。

白沙岬燈塔(4).JPG

在苦楝樹平台旁,也可看到過去防空洞入口的遺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此燈塔在航線上的重要功能(如第一段所提,此燈塔是防止來往船隻擱淺於觀音外灘所建),因此遭受美軍的強烈掃射及轟炸,燈塔本體一度嚴重受損。因此於日治時期建造了這個防空洞,以保護當時的燈塔守護者。現今戰爭結束,防空洞也失去了他的功能,但重新粉刷及彩繪過後的防空洞,彷彿也可以想像當時彈雨交雜的緊張氣氛。

白沙岬燈塔(5).JPG

在燈塔的另一側,可以看到舊時的碉堡。此碉堡也建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白沙岬燈塔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不僅日本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也一樣派了海防部隊駐守於此,將此碉堡作為彈藥庫使用。雖然現今燈塔已無軍隊駐守,但透過這迷彩的碉堡,似乎也可以感受到當時這座燈塔背負的重要使命。

白沙岬燈塔(7).JPG

碉堡旁就是個小涼亭。在涼亭旁更標示著燈塔最好的攝影角度。站在此處拍了一張燈塔,白色圍牆隱身於苦楝樹身後,燈塔從苦楝樹伸張的枝枒中筆直竄出,延伸入湛藍的天空,斜陽照射下的燈塔,有種寧靜又遺世而獨立的感覺,彷彿自己靜靜地在回想著那段緊繃卻又光輝的歲月。

白沙岬燈塔(8).JPG

沿著步道走去,就可以看到燈塔廣場。燈塔廣場有著台灣各地不同燈塔的雕刻,並且在每個雕刻下都有各個燈塔的介紹。不知是否是因為在休館日到達,這個廣場雖然規劃有趣,然而在夕陽的餘暉下,頗有荒涼的感覺。再加上這廣場正中央光禿的樹枝,以及四散於廣場周圍的燈塔雕刻,看起來更像是在墓地當中建起的魔法陣,更顯詭譎。

白沙岬燈塔(9).JPG

在白沙岬燈塔園區,不僅可以欣賞這有百年歷史的獨特燈塔,也可漫步其中,感受當時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戰爭痕跡。鐘塔廣場,小橋流水為此地增添了幾分夢幻。在觀景台上更可眺望附近的海水浴場及大風車。花一個下午到此一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白沙岬燈塔》
地點:328桃園縣觀音區新坡下16號
電話:(03) 473-2249

開放時間:0900-1700 (周一休館)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安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